近期,國內關于中國制造業是否會衰退的擔心在增加。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高度依賴投資和外需拉動經濟的國家,制造業出現整體衰退的影響將會很大。因此,有必要進一步進行剖析。從相關的討論看,這些擔心主要來自如下一些跡象。
第一個跡象是反映制造業景氣的指數連續下滑。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于8月1日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顯示,7月份PMI指數為51.1%,比六月份下滑0.6個百分點,這已是連續第4個月下滑。一旦該指數跌到了50%以下,則預示著制造業將陷入衰退。根據6月份的PMI數據,在所統計的20個行業中,有8個行業PMI均低于50%。從企業類型看,國有企業PMI為47%,顯示出經濟產生下滑的跡象。從區域來看,東、中、西部地區PMI指數分別為51.6%、52.7%和52.9%。目前PMI指數下滑的趨勢,顯示了中國制造業的轉冷趨勢。
第二個跡象是國內制造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正逐漸下降。據國家統計局在今年7月公布的國內工業企業的利潤情況,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19.1%,增幅同比回落22.5個百分點。在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,除了石油、鋼鐵、煤炭、化工、有色金屬礦等5個上游行業的利潤有顯著增長外,其余34個大類行業的利潤基本處于零增長狀態。第三個跡象是近期中國鋼材價格有所下跌,石油需求量增長趨緩,原材料短缺局面也有所緩解。有分析人士據此認為,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國制造業發展有減速的跡象,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開始進入減速增長時期。
從上述信息看,制造業增速放緩的跡象比較明顯。如果從PMI指數構成的變化來看,制造業增長乏力的跡象尤其明顯。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對構成PMI的主要指數的進一步分析發現,各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,新訂單、生產、出口訂單、庫存、采購、購進價格、供應商配送時間等重要指標均處于今年以來的最低點。
然而,這種趨勢會演化成國內制造業的衰退嗎?我們認為,這個結論還需要在慎重判斷之后才能進一步確定。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,還不足以導致國內制造業的衰退出現。什么是制造業的衰退?這涉及到不同的定義問題。一種是根據制造業PMI指數來判定,如果PMI在50%以上,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擴張;低于50%,通常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衰退。另一種定義方法是,如果制造業的產出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降,一般就認為這是衰退。據了解,第二種定義可能是借用經濟增長中對于“衰退”的定義。至少從這兩種定義來看,國內制造業現在還未進入衰退。
除了數字指標定義之外,對于宏觀形勢的把握,也是判斷制造業是否會進入衰退的重要依據。我們認為,從宏觀經濟增長來看,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雖然可能出現放緩,但仍將保持較高增速,全年經濟增長達到9%以上的可能性極大。加上決策層對已經出現的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有所覺察,宏觀調控將出現微調。整體上來看,經濟增速決定了國內制造業面臨的宏觀環境不可能太差。
從今年迄今的中國經濟情況看,比較一致的看法是,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悄悄出現變化,尤其是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明顯加強。上半年,中國凈出口已達到396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,一般預期今年全年貿易順差總額將達到700億美元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經濟目前的走勢較好,盡管有加息和油價上漲因素,但市場對今年美國經濟仍很有信心。這一發動機的良好運轉,不僅對保持中國的出口增長極為重要,對于國內部分制造業也將有顯著拉動。
但是,制造業放緩中所體現的潛在風險,仍然值得高度重視。風險之一在于結構性問題的惡化。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已是一個老問題。目前國內關于通縮的各種爭論,最終都歸結于總需求問題。而所謂內需不足,則是結構性問題的一個重要表現。在結構問題短期難以調整,內需也無法實質性增長的情況下,結構性問題的惡化,會加劇部分制造業的風險。
風險之二是部分企業的獲利情況惡化。從數據看,目前企業銷售增速依然較快,但企業利潤增長卻與GDP、企業銷售收入出現背離,這與投資過度擴張帶來的生產過剩、上游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制造業利潤空間等因素有關。我們估計,這種風險在下半年還會有普遍的表現。
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:http://www.3i822.com
點擊更多新聞資訊 |